樊炳有

浏览量:6385 发布时间:2020-10-15

所属系部

社会体育部


 研 室


   名

樊炳有

   别

专业技术职务

教授

人员性质

事业编制

 公 室

凌云楼1309

联系电话

18261705155

电子邮箱

fanbingyou@suda.edu.cn

教育经历

上海体育学院 体育人文社会学 博士学位

工作经历

2000年8月2014年12月:温州大学体育学院工作。

2015年01月—华体平台app(中国)有限公司官网,。

苏州大学江苏体育健康产业研究院休闲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;

个人简历

 

研究领域

体育公共服务;城市体育文化;体育课程与教学论;

开授课程

研究生课程:《学校体育改革》《体育科研方法》《体育社会学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》;本科生课程:《体育科研方法》

科研项目

1.主持 201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《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治理转型研究》(编号:15BTY015),在研;
2.主持 2013 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《经济百强县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差异的实证研究》(编号:13YJA890006);
3.主持 2012《上海市大文科学术新人培育项目》(编号:xsxr2012033)》;
4.主持 2010 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《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战略研究》,(编号:10CGWH08YB);
5.主持 2007 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课题《体育公共服务的内涵、目标及运行机制研究》(编号:1113SS07070);
6.主持 2005 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课题《浙江民营企业农民工体育活动研究》(编号:795ss05058);
7.主持 2019 江苏省体育局重大课题《 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在养老服务业中作用、发挥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》(编号:ST192104)在研;
8.主持2004浙江社科联课题《浙江小城镇体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》(编号:04B97) 已结题;
9.参与 2017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《中国体育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法律研究》主要成员;  
10.参与 2013 国家社科重点项目《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体系研究》主要成员;
11.主持《昆山市城乡一体化“15 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规划”》(2016年);
12.主持《昆山国家体育产业基地锦溪核心区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——漫步锦溪•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发展规划》(2016 年);
13.主持《苏州苏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指标(2017-2020)》(2017 年);
14.主持《苏州市体育产业联系点建设指标研究(2018)》,(2019年);

 文

一、发表论文
1.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治理转型研究

——体育科学,2021 年(第41 卷)第2期,第一作者;

2. 经济百强县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研究 

——北京体育大学学报,2019 年,第 12 期,第一作者; 

3.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体系的理论框架及运行 

——体育学刊,2018 年,第 2 期,第一作者;

4.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政府与社会力量博弈分析 

——体育文化导刊,2017 年第 8 期,通讯作者; 

5.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 

——上海体育学院学报,2014 年第 1 期;第一作者 

6.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内涵、特征及类型 

——广州体育学院学报,2014 年第 1 期;第一作者 

7.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方案——如何反映地域体育文化特色

——北京体育大学学报,2011 年第 10 期,通讯作者;

8.体育公共服务运行机制探讨

——体育与科学,2010 年第 2 期,独著

9.体育公共服务理论框架及系统结构

——体育学刊,2009 年第 6 期,独著

10.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理念及目标

——上海体育学院学报,2010 第 5 期,通讯作者 

11.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及实践路径选择探讨

——体育与科学,2009 年第 4 期,独著。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体育》2009,10 期全文转载)

12.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相关研究及评价

——体育学刊,2009 年第 1 期, 指导研究研究生撰写论文

13.浙江民营企业农民工体育活动调查研究

——中国体育科技,2007 年第 2 期,第 1 作者 

14.社区体育理论框架体系的探讨

——北京体育大学学报,2005 年第 1 期,独著

15.农村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

——武汉体育学院学报,2005 年第 11 期,独著(该文入选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);)

16.社区体育本土化发展论析

——北京体育大学学报,2004 年第 7 期,独著(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5 年第 2 期转载);

17.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目标模式的理论分析

——中国体育科技,2003 年第 1 期,第一作者;

18.对民营企业从业者体质现状的研究

——北京体育大学学报,2002 年第 5 期,独著(2002 年国民体质及健康促进论文报告会专题报告);

19.辨识体育与健康的本质联系

——天津体育学院学报,2002 年第 1 期,独著(人大报刊资料 2002,7 期全文转载);

20.温州市民体质与社区体育现状调查

——中国体育科技,2002 年第 1 期,第一作者;

21.析体育与健康的“第三状态”——亚健康

——体育与科学,2002 年第 3 期,第一作者;

22.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性思考

——西安体育学院学报,2002 年第 3 期,独著;

23.我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缺陷及重新构想

——体育与科学,2001 年第 6 期,独著(该文入选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)

24.“超市型”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探讨

——山东体育学院学报,2001 年第 3 期,独著 (入选第一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)

25.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对学校体育的影响

——江西社会科学,2001 年第 6 期,独著

26.对体育课程体系结构要素的探讨

——体育学刊,2000 年第 1 期,第一作者

二、专著

1.专著《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研究》,苏州大学出版社,2017,8 月;  

2.专著《体育公共服务:内涵、目标及运行机制》,人民体育出版社,2010,8;  

3.专著《体育公共服务:战略思想、步骤及措施》,人民体育出版社,2012,7;  

4.专著《社区体育论》;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,2003 年 7 月;

科技成果

 

荣誉及奖励

1.专著《体育公共服务:内涵、目标及运行机制》获“浙江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”(2011 年);
2.专著《城市体育文化记忆》获 2018 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(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)三等奖;

招生信息

招生方向: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、博士后;体育学硕士;


版权所有苏州大学 · 体育学院 苏州市东环路50号(215021)

电话:0512-67162281 传真:0512-67162281